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2006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纲要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 15 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2006 年 3 月 20 日,《人民日报》刊登并发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2020)》 。纲要指出了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的“瓶颈制约”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2]而四大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科学素质提高的质量保证,只有首先提升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养才能带动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突破“瓶颈制约”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养提升计划来带动全体民众,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2010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 21 世纪的首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在这个纲要中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见,21 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不再是人口、资源等,而是具有创造力和创造才能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的是教育,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新世纪需要的是创新人才,那就为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学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新世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