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20 话题
0 回帖
立项
2022-07-11
开题
2022-11-15
2022-09-12前
中期
2022-12-23
2022-12-26前
结题申请
2023-04-11
2023-04-14前
结题
  • 聚集数学素养,重构教学内容


    对数学学科而言,在其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需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导向,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学科观念。如此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针对现有教材文本,对其进行科学解构、正确建构以及有效重构。例如,教师在教授加法的时候,可对教材上编写的加法知识进行解构、重组,以此丰富教学资源。当学生完成相应的加法作业练习并掌握有关加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适当加大难度,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编写几道运用加法解决的应用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而提高其核心观念。再比如通过梳理小学数学教材发现,其中有关“分数”的知识被分布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五年级下册以及六年级上册和下册。但在一二年级所学的“表内除法”知识和“平均分”知识却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重要基础。而三年级阶段的相关内容,例如“从对一个具体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抽象到“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分数概念的过程是呈现螺旋上升式的。而到小学高年级阶段中的所学的“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等知识均是对分数概念的一种延伸。基于此,教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必须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本质是“学为中心”的教学,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回应学生的实际认知困惑,对接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减少对教师跌以来,在遇到困难、困惑时可以自我思考、自我探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让学生可以顺利实现正迁移。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本单元主要知识点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形成,体积单位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求法,容积的概念和求法等。那么在本单元教学中,就需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间的联系,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以概念理解为支撑点,探究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重视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表象建立;将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注意着眼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教材。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1:通过观察、摸一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活动2:观察长方体物体,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式,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观察、分析,交流,研讨探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活动3:运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观察正方体,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活动4:通过对比讨论交流,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用集合图的形式理解它们的关系。

    活动5:利用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求包装纸, 尝试总结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活动6:以制作长方体、正方体保温箱需要的泡沫板为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表面积的含义转化为求6个面的总面积,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比较、交流理解表面积的求法。在此基础上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活动7:通过乌鸦喝水的情境理解物体占有空间,在对比中空间有大小,认识体积的意义。

    活动8:通过自学定义体积单位,借助直观教具演示和模型观察,采用语言描述、举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活动9:通过数长方体和正方体中体积单位的个数来求长方体的体积,在填表中观察寻找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活动10:引导学生运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和分层分割的方法,讨论1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探究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总结体积单位的进率。

    活动1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实物观察,体会,举例理解容积

    活动12:借助直观教具演示和模型观察,结合生活中的实物大小,采用语言描述、举例等多种方式认识容积单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活动13:通过体积变形,将不规则物体橡皮泥、土豆转化为规则的物体求体积,学习转化的方法。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