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利用课本剧提升九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67 话题
252 回帖
立项
2019-05-20
开题
2019-06-13
2019-09-15前
中期
2019-10-10
2019-12-30前
结题申请
2020-05-13
2020-05-16前
结题
  • 课本剧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课本剧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大多以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为主,整个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不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面对二期课改,如何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了摆在教师前面的一大课题。这时,把课本剧引入课堂教学,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语文课堂中课本剧排演的实施,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让学生自己组织改编、演出,自主探究和创新,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准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中活跃思维,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
      理论依据:
      课本剧的提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六艺是古代书生的必修课,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教育,是达到的境界的途径。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排演课本剧就是的具体表现。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校长时,亲自为学生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全新的作息制度,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展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这些都为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排演指明了方向。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我所任教的2005届毕业的5班和6班,实施了此课题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实验,采用读中找戏的引导策略,在课本剧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排演的过程中,同时融入学生对作品的主观情感,个人体悟,对人物的理解,对作品的把握,以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我按以下三个步骤实施课本剧的排演:
      一、 备戏
      由于语文阅读材料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实践中我让学生大致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课本剧的备戏:
      1 直接利用。利用语文教材中现成的作品。如《雷雨》、《威尼斯商人》、《林则徐》、《祝福》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排演课本剧的剧本,无需改编,直接排演。
      2 拓展延伸。除现成的剧本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小说都可以上演课本剧,但需要经过改编成剧本。我事先对剧本的文学样式稍作点拨,对戏剧剧本的知识概念予以介绍,指导学生把作品中描述性的语言、人物的内心感受、精神活动的描写转化成人物的对白和有形可见的动作表情。如《阿Q正传》、《一碗阳春面》、《最后一片叶子》、《项链》、《警察与赞美诗》、《孔雀东南飞》等作品,有故事情节,又有人物形象,我就鼓励学生把这些作品改编成可以上演的课本剧。
      3 自我创作。有的作品既无人物,也无情节,但有事物、有联想,内中有戏可挖掘,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共找戏眼,再创作出剧本。如《乡愁》这一首现代诗歌,学生根据它的内容,设计出了母亲妻子三个人物形象,再根据诗歌设计三个场景,加以想象,创作出人物之间的对白,排演课本剧。
      通过备戏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剧本的改编、创作也增加了学生对戏剧创作的感性认识。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学生精心撰写台词,钻研人物形象的定位,认真编排好每一个动作,制作优美的道具、服装。在整个备戏的过程中,我同时又做到不时予以点拨提醒,要求学生注意在编写剧本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突出一个字,剧本的语言美、人物美、环境美。这样经常训练,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二、 排戏
      戏剧具有强烈的愉悦性、观赏性及形象性,它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所以课本剧实际上是一种立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生动、形象、有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剧的排演环节,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阶段。
      在排演中我发现,无论课本剧中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学生都乐意去扮演。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学生都会认真对待。他们为了演好角色会主动去熟悉内容,记住台词,表演好每一个形体动作,并反复排练。这样一个反复排练的过程,有效的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用自己的与人物交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了人物、理解了作品。
      在排演《雷雨》片断时,初步阅读剧本,全体同学义愤填膺,一致认定周朴园的形象定位应是一位实足的伪君子,缺乏人性。但经过几次排练之后,扮演周朴园的郭同学提出:周朴园的妻子繁漪和他没有丝毫感情,关系冷漠,他的儿子对他很畏惧,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温情的家庭中,他对鲁侍萍的怀念应该不是虚假的,只是真实的侍萍出现时,他伪善的性格就占了主导。所以他认为周朴园也有柔情的一面,在看鲁侍萍照片时眼中应有些许柔情。排戏,既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命运、行为和情绪,学生参与、渗透到作品所描写的事件、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又调动了以往的审美积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通过排戏,我发现这一手段能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口头语言,形体动作,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突破了认识上的误区、盲点,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加强了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最为重要的是,排演的过程又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次考验。人物情感的把握,表情、肢体语言的运用,甚至人物的着装,道具的制作,场景的布置,这些都需要学生用的眼睛去观察,用的心灵去体会,用的双手去创造。
      三、 品戏
      备戏、排戏其实仅是学生对作品的初读,感知到的人物形象往往可能不够深刻,一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表演结束后,我让学生对表演予以评价、讨论,如表演是否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在表演中获得的第一印象深入下去。实践证明,品戏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深化排演中的感性认识,准确把握作品的审美意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这个环节,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得出精当的审美判断。
      比如在教授《欧也妮葛朗台》一文时,学生表演完抢夺梳妆匣一段后,对表演者的肢体语言赞不绝口,这一细节的表演使学生对葛朗台的吝啬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更助于学生对全文人物形象更理性的鉴赏、评价。
      通过品戏,我发现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不断得趋向细致、丰富和全面,从而深化了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同时也校正了学生感知的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的内在意韵,更好地理解了作家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向了审美的理性思索。
      研究的价值:
      经过一系列排演课本剧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历史名篇,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融语言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在实施审美教育方面,语文课本剧的排演是审美教育一块得天独厚的沃土。采用排演课本剧教学方式的效果是显著的,课本剧的编写、排演,品评,体现出了学生们极高的审美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二期课改也提出了要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的追求结果。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质,一起来展现美丽的语文天地。
      存在的问题:
      在排演中我感觉到自身戏剧知识的匮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对人物投入了过多的个人感情,不愿多花时间读课本剧的原著,导致排演时人物饰演的简单化,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