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学科视域下小学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465 话题
0 回帖
立项
2022-07-11
开题
2022-09-03
2022-09-12前
中期
2022-12-18
2022-12-26前
结题申请
2023-04-12
2023-04-14前
结题
  • 《学科视域下小学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学科视域下小学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概述

    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学科视域下有机渗透主题式劳动教育,依据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在其它学科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丰富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导致重视智育,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不会劳动、劳动意识淡薄、动手、动脑能力比较差、劳动形式主义严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及家庭都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模式逐渐固化,单一化,劳动教育的渗透不够深;家庭缺失劳动教育培养;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内涵,误以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地卫生清洁,不清楚劳动教育包含哪些内容,不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得很少或者没有,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的老师给学生灌输热爱劳动的思想的同时却又把劳动作为惩罚做错事学生的方式,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参加劳动的积极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从主题式劳动教育方面进行研究,实施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课题前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老师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认知意识和专业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寻找到劳动教育与学科的内在联系,挖掘学科中隐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素养水平、健全人格等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根据该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以子课题的方式进行分工如下:陈永霞老师负责学校教师的劳动教育认知意识和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张会峰老师负责教师挖掘学科中隐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龙蒙慧老师负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前期进程

    1.发放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任课教师学科融入劳动教育情况,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

    为了深入开展学科视域下小学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课题组首先采用发放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年级学生、家长和全体科任教师。为了使调查更具有实效,课题组成员多次进行交流,设计出问卷的目的和意义及相关问题,问题涉及了小学生劳动意识,参与校内劳动,参与家务劳动和在家里进行劳动技能训练的情况,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学生劳动能力,任课教师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我们发放调查问卷2600人,反馈问卷2588人。教师112人,反馈问卷110人。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有必要的。数据显示只有31.3%的小学生会主动进行家务劳动;有46.3%的学生认为劳动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67.7%的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并且在愿意做哪些劳动的选项时更多的学生选择帮家人收取包裹、倒垃圾、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仅有10.2%的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任课教师调查问卷显示76.3%的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有。23.7%的教师课堂很少融入劳动教育或者几乎没有进行过。

    2.理论学习,更新课题组思想意识,夯实知识储备。

    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具有科学性,时效性、操作性,也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课题组成员借助于微信平台等多种方法进行了课题研究的讨论:细化课题研究的目标,组员进行了合理化的分工,并商讨了为顺利研究本课题而需要的阅读书籍,坚持阅读。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和集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每个成员针对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好的做法在集体交流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对于出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课题相关资料的学习,教师对劳动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在学校实施层面,劳动教育被等同于一门新增单设的课程。劳动教育课是较为集中与直接的劳动教育形式。但是,劳动课却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唯一形式。将劳动教育视为某一门课程,甚至单一学科的构成,实际是对劳动教育的分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含有动手体验性质的课程与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而且在这种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中,劳动知识教育,低水平的劳动技能教育以及随意性,碎片化的劳动体验拥有绝对的占比。这种单一学科取向的劳动教育,窄化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也违背了劳动教育手脑并用,五育融通的实施原则,造成了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明白了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超越单一学科的固有局限,转向资源丰富且有待开发的多学科阵地。

    其次,劳动素养是一个复杂性概念,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全方位培养中小学的劳动素养,既不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忽视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中任何一种单一的形式,任何一门独立学科都无法完成这一综合使命,统筹多学科阵地进行渗透融合则成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

    经过不断地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知识储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题的研究有了理论的支撑,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为后期的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参加课题研究会,理清思路。

    6月20日学校隆重举行教育科学立项重点课题报告会,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赵锦校长对我们的课题做了针对性指导,本次活动的开展,解决了我们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一步理清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案。知道了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更科学合理、切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更加清晰的明确怎样把课题与教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让课题为教学服务。我们的课题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也适时制定了学科视域下主题式劳动教育活动方案。积极实践,总结经验,整改补救。

    11月11日下午,由于疫情影响,我们课题组的中期报告会在线上召开。首先课题主持人张亚辉老师汇报中期报告撰写情况,以及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课题组其他老师进行了补充和建议。其次,课题组成员分别交流和梳理各自分管的研究任务的进展情况和研究过程中的困惑。此次会议,我们邀请我校原教科室主任现任教导主任的刘松霞老师参加了我们的会议,刘老师对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也对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更对我们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我们还邀请了赵锦校长对我们课题的前期工作进行了点评,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11.25日上午,我们课题组教师又参加了郑州市重点课题的中期报告研讨会,郑州市教育科研研究所的胡远明主任对如何撰写中期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首先,胡主任对大家在撰写中期报告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给予了解答。其次又分享了几篇中期报告,讲到报告中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介绍到中期报告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对课题进行再次梳理和总结,还有下一步的思路和打算。通过学习胡主任的报告,我们也发现我们课题的亮点和不足,及时吸纳专家的点评建议,合理调整研究计划,并及时做好课题研究再分工,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打算。

    (四)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首先,在研究中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嫁接到各载体学科的目标与任务中,加以实现学科课程标准与课程指导纲要对各门学科的目标与任务作出了最权威的规定,立足这类规范性文本所发掘的劳动教育目标,即使各学科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因此,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劳动教育目标的契合点是实施多学科视域下主题式劳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在对教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门科目的课程目标都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存在契合与共通之处。从大的方面来说,劳动教育和各门学科都指向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全面发展。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培育劳动素养的要求也与学科教学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叠合。以劳动视角深入挖掘分散在学科课程标准与课程指导纲要中的劳动教育目标,具有显着的内生性特点,可以为各学科开展学科视域下主题式劳动教育提供清晰而且可行的方向引领。

     劳动教育在各学科中的目标渗透点

    学科

    劳动教育的学科目标

    语文

    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交流与沟通能力

    数学

    劳动思维能力,劳动思维品质,劳动公理原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外语

    跨文化劳动沟通与合作能力、公益事业与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

    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知识、正确的就业观

    体育与健康

    具备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基本运动能力,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艺术(音乐、美术)

    能够欣赏劳动与劳动者之美,能够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创意表达

    综合实践活动

    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具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课题组成员积极深入学科教材,探寻实施主题式劳动教育的落脚点。

    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资源及内容依据,由于劳动教育在我国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所以,各学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深入各学科教材,探寻涵盖劳动要素的具体内容,将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根基。这就需要结合教材中的选文选材,理清各学科实施劳动教育的要素清单,明确各门学科每一个模块或单元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及对应的劳动教育目标使命,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各科教学的贯穿线索。

    另外,课题得到学校支持,积极配合课题组做好推进学科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魂魄,统摄着学校的各个方面,并且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与办学品质的提升。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的有力推进,不仅需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更需要扎根与汇入学校文化,并以系统推进劳动教育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指引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实践。

    当前,我们学校对劳动文化非常的重视。从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再到每一周的劳动实践活动,再结合着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立冬,小雪等节气,志愿者日等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教导处与政教处密切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和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体系对进行劳动教育融合的探究有利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丰富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倡导各学科组教师积极研讨,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探索学科教学融入主题式劳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科教学中去实践。各学科教师小组成员互相听评课发现问题及时探讨交流调整。

    三、课题前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注意聚焦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不断激发儿童的劳动热情,培养儿童的劳动能力,增强儿童的劳动体验,让课堂在夯实儿童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儿童劳动精神养育和劳动技能提升的重要场域。

    (一)问卷调查,了解实情。

    为了深入开展学科视域下小学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课题组首先采用发放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年级学生、家长和全体科任教师。

    调查结果主要内容如下图:


    图二:小学生每周劳动时长统计表

    (二)各学科组教师充分利用教研时间积极研讨,精心设计学科教案,教学中融入主题式劳动教育。

    1.语文学科融入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重要学科,是渗透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发挥学科功能,找准渗透劳动教育的结合点,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启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知行合一践行劳动,快乐成长。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素材,教师要紧紧围绕文本中所阐述的劳动意义,引领学生认识文中所表现的劳动思想,从而正面强化学生劳动教育观念。也可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反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缺乏劳动技能、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所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在这些正面教育内容与反面教育内容的呈现下,全面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一年级古诗《悯农》,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领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在二年级《千人糕》内“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讲解的过程中,可抓住关键词两个“很多”,让学生深切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我校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校内规划了一块“小农田”,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序参与其中,历经一年四季的清理、改良土壤—垅土—种苗—放土—施肥—浇水—捉虫—收获的过程后,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制作成美味的菜肴,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劳动技能。

    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劳动场景的描述,教师借助文中劳动场景形成系列体验,引领学生感悟劳动之美。教师精研文本内容,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认识劳动,感悟劳动精神。比如学了《邓小平爷爷植树》以后,也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春季,邓小平爷爷对植树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激发了学生播下一颗种子、种下一棵小树等的强烈愿望,大家利用周末,纷纷劳动起来,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抹绿,孩子们对劳动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积极的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写作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中,既锻炼劳动技能,也通过参与劳动的整个过程,丰富劳动体验。作文课以劳动为主题,让学生经历劳动体验后,对劳动经历进行描述,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使他们的劳动意识与习惯逐步养成,不断增强劳动与实践创造能力,激发劳动精神。比如在以上这个实践过程里,教师会引导学生书写“我的耕种日记”,加强劳动与语文之间的联动效应,让参与的学生共同写下自己劳动后的感受,配以每个阶段的劳动照片,留作纪念,后期还可以以此为专题,展开演讲比赛或者征文比赛。让大家将自己的劳动感受写出来或者画出来,然后张贴在班级和学校里进行展示,以此鼓励大家多多参与。

    2.数学学科融入劳动教育

    数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劳动的实践操作,在教育教学中,走进生活,充分体现数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如:在二年级数学上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是基于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本节课课前预习老师要求学生去超市购物,找一些商品观察它的商标说明,寻找它的净含量并记录结果。

    1包口香糖()克   1袋瓜子()克

    1袋盐()克       1袋鸡精()克

    1袋盐()千克     1袋面粉()千克

    并观察超市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秤物品的质量,使学生在劳动实践的具体情境中明确“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与千克作单位”,并且认识称重工具。六年级数学教师利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制一杯消暑解渴的饮品,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和与人分享的快乐,更是通过自制饮品了解到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英语学科融入劳动教育

    英语教学既要关注英语语言学习,也要关注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科学习内容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找到教材与日常劳动教育的契合点,指导学生在体验力所能及的劳动中逐渐习得语言。以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My  classroom  Part B Let’s talk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清洁教室的话题为纲,注重语言运用能力与劳动能力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清洁教室的语言任务,同时在学习和运用句型的过程中学会在清洁教室的过程中合理分工与合作帮助。让学生在学习得语言的同时提升劳动的能力和意识。

    4.体育学科融入劳动教育

    体育教学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对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让小学生从学习活动过程中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劳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明确劳动活动实践的途径方法。

    在体育课上会运用到很多教学器材,为了让小学生得到劳动教育,得到劳动品质提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体育器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学习。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但前提是自己布置场地并且自主善后,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满足学生不同体育学习需要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劳动习惯进行了培养,让小学生在更早的学习阶段就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最终的体育考核,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全面评价。在劳动教育渗透进体育教学课堂后,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内容与最后的体育考核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重要性,让小学生重视劳动学习。体育考核内容的完善需要教师将小学生的脑力劳动和动手能力进行结合,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层层递进的对小学生进行劳动习惯培育,实现劳动教育价值。借助于考核制度的完善,教师也会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5.音乐学科融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中相关的话题,来引导学生生成生活认知。可以为学生设计游戏化的活动,促使小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这些会成为主动学习的基础。茹教师可以借助时下比较火热的垃圾分类主题。开展垃圾分类歌曲学唱和劳动游戏活动,自制一些垃圾种类的小卡片和分类垃圾桶。在课上借助垃圾分类歌,一边学唱歌曲,一边以小组的形式,以此按照卡片中垃圾的分类,将卡片快速投入相对应的。垃圾桶中。在一首歌曲结束后统计分数。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通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利用这个游戏所掌握的垃圾分类常识,手拿垃圾桶。手拿垃圾种类的小卡片,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6.美术学科融入劳动教育

    美术的美是美感和审美,术可以理解为创造美的劳动技术。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艺术,自然而然孕育了美。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长城、兵马俑、故宫的建筑之美,到各类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的工艺之美,再到剪纸、年画、刺绣的画面之美……这些通过劳动技术取得的成就体现了劳动这项永恒技能的伟大和魅力,这都是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最鲜明体现。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极其重要并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在通过双手制作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迸发智慧火花以及体力劳动的过程.比如我们学校的校园艺术节,我们美术小组成员就承担了布置美化校园的任务。学生们首先进行了校园排摸,搞清楚需要布置的地点方位。然后大家集思广益,把需要布置的形式进行确定。比如校园入口需要一个拱门,上面写着艺术节的标语,各个转弯和分岔路口有导引牌,艺术作品展览的招贴画等等内容。本着低碳环保的理念,本次布置内容物我们全部采用废旧器物进行。纸箱、报纸、塑料瓶、树枝、轮胎、酒坛、酒瓶……等等,平时腌臜旮旯的物品登堂入室,在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不停地思考和创造中,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为我们布置学校所需要的美丽装饰物。这个创作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判断、讨论、研究和实践来制作,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成功。于是在劳动中,学生们品味着收获的喜悦和幸福,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对劳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更加勤快地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一)教师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意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且劳动教育目标设计不够科学与合理,使得最终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打了折扣,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和未来的更好发展。对于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意识不足,仅限于在课堂上一语带过,缺乏有效的劳动技能指导和评价。甚至个别教师仅限于把劳动教育融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操作环节的指导也比较粗略,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个体特长的发挥,针对性较弱。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应有的特征与吸引力,从而导致教师实施劳动教育时过于注重形式,有时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

    (三)家庭缺失劳动教育培养。

    长期以来,家长忽视劳动教育,对孩子溺爱严重,很少让孩子参加劳动,甚至自己的事情也不能完成,如洗衣、叠被、洗碗、倒垃圾、打扫自己的房间,这些简单的家务都是有父母完成。学生缺少锻炼,所接触的劳动类型不多,且劳动时间较少,并且家长认为家务劳动是可有可无的,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这种长期在骄纵迁就环境中无劳动实践机会成长的孩子,其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有的家长素质不高,培养教育学生的意识淡薄或者是方法欠缺,有的则是忙于生计,无法照顾孩子,对孩子缺乏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以至于孩子毛病百出,单靠学校的教育效果不很明显。

    五、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一)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学习研究本课题相关的书籍,文章,采用自主学习和集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提升学科教师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识。

    (二)促进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主题式劳动教育,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摸索,探究出更适合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婷.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

    [2]龙娟娟,王琦.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探索 [J].天津教育,2019(15),

    [3]谢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20

    [4]单亦裙.浅析美术教学中劳动能力的培养策略 [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

    [5]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78-80.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