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自主游戏——酷跑游戏》
观察记录《自主游戏——酷跑游戏》
今天的酷跑活动,我为孩子们提供的材料有垫子、箱子、梯子、木板、球和沙包等材料。进入场地,看到孩子们几人一组玩着不同的游戏。两个女孩和几个男孩在垫子上蹦来跳去,吸引了我的注意,听到他们说,在玩酷跑游戏。 游戏过程: 1.酷跑游戏路线初探 酷跑游戏场孩子们三三两两的把垫子双折围合地摆放着,孩子们在上面跑、跳,蹦、跨,几个孩子爬上竖立在围合中间的两块对折垫上,一个男孩把中间竖立着的一块双折垫子翻到了酷跑圈外,酷跑圈多出了一条外围路线。另一位孩子也把竖立的另一块双折垫翻出围合外,外围又多了一条路线,孩子们快乐的在酷跑路线上跨越障碍蹦来跳去的跑着。 2.不断调整的酷跑游戏场 (1)斜坡滚动和反弹。随着孩子们的跑跳,垫子铺设的路线有了移动和脱离,黄衣男孩不停的调整垫子。红蓝男孩把球从垫子铺设的斜坡滚下来,球滚到了对面的下坡上又滚落下来,来回试了两次,红蓝男孩开始抱着球自己在斜坡上滚下来,滚到对面斜坡的垫子上又滚回起点,他不停的滚动,黄衣男孩不停的把垫子调整回位,来回13次,两个孩子互相配合享受着斜坡滚动的乐趣。 随着游戏的进行,孩子们调整酷跑路线,黄衣男孩接着又调整垫子,蓝黑男孩开始跳跃着,跳到一折垫子上,另一折就弹过来,黄衣男孩来回拉动垫子恢复原位,蓝黑男孩前后7次跳跃,感受着跳到垫子上,垫子反弹过来的力量,黄衣男孩默契的配合发出欢快的笑声。 (2)调整垫子加长路线,增加垫子增加路线。 男孩蹦来跳去,把垫子跳离了酷跑路线,点点女孩走过来把垫子铺设好,把球放在斜坡的垫子下面,支撑着垫子,斜坡稳定了一些,孩子们又在铺好的路线上蹦来跳去。点点女孩把路线右边的并列的两块垫子,移动成串联的形状,路线加长了,一个女孩拿过一个三折垫放下就走了,点点女孩把三折垫子顶着刚刚调整的串联垫子,在另一个方向增加了一条酷跑路线。孩子们的酷跑路线更丰富了,他们快乐的在酷跑线路上跑、跳、蹦、跨的玩着游戏。(女孩在游戏中用手拉住垫子和压住垫子,不让垫子反弹,还用对过垫子压住斜坡垫子不让弹起等方法固定垫子。) 3.我不让你玩了。 几个男孩跑到酷跑路线上或躺或趴的堆在一起,压倒了点点女孩的斜坡,点点女孩用力拉了几次想把垫子恢复原位保留斜坡,都没有成功,她大声吆喝着躺在垫子上压坏斜坡的几个孩子“起来”,几个男孩子却和她争吵起来,说路线是自己搭建的,女孩大声争辩着说是自己搭建的。老师加入进来,想解决他们的冲突,可是他们依然不停的争论着。 游戏分析: 1.幼儿在前期看似无目的运动、操作,慢慢转换到在情境中借助具体事物进行思考:搭建酷跑场地和增加酷跑路线。从边做边想到先想后做,再经过尝试和亲身感知。此时想象、思考、预设等多种思维活动在发生着。 2.幼儿的游戏过程从“泛化”(开始玩呈现出扩散状态,不稳定的游戏,如:堆垫子、叠罗汉、跳跃、跨跳等)到逐渐“分化”(操作动作逐渐趋于稳定,搭建酷跑路线),再到相对具体固定的活动(沿酷跑场地爬、滚、跳、跨等)。我们成人看似平常的游戏,其实有着孩子对材料操控能力和身体综合协调能力的发展。纵观游戏的发展变化,孩子有对游戏材料使用的变化,也有孩子从单一动作到连续动作的综合运动能力的变化。 3.在游戏中我们看到:前期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即使有冲突,也可以无矛盾融合。如:点点女孩想搭斜坡并固定,男孩反而更享受跳跃时斜坡反弹的快乐,这个过程中,女孩反复固定,男孩反复跳跃,并没有产生激烈冲突。可是游戏结尾却有了一个显性的冲突,此时教师介入,却没有解决孩子们的矛盾,我们要思考此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合适吗?不介入孩子们的矛盾自己能解决吗?因为教师介入,孩子们又失去了一次解决冲突的体验。后续教师怎么引导孩子解决矛盾最适宜呢? 小结: 孩子们从开始游戏到我们观察结束近一个小时,看似非常寻常的游戏,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孩子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其间虽然有孩子偶尔离开,但是他们最后又会回到他们的游戏场地,继续之前的游戏。作为教师,只有从寻常游戏中观察、倾听、看到孩子们的不寻常的学习与发展,我们才会看见儿童、读懂儿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