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一课一得”教学实践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100 话题
131 回帖
立项
2019-05-20
开题
2019-06-11
2019-09-15前
中期
2019-12-18
2019-12-30前
结题申请
2020-05-02
2020-05-16前
结题
  • 《答谢中书书》一课一得复习课教学设计(河南省名校课堂录播课)

    《答谢中书书》一课一得复习课教学设计

    郑州市第八十八中学 王晓敏

    导入

    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之前文字中前所未有也。”今天要复习的这篇文章恰是“惊知己”的代表之作,被人称为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就是南朝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经典。

    我们首先来明确本文的复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解释文中重点实词,翻译重要句子。

    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4.把握山水小品文的特点。

    解题

    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

    最后一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这一文体的文章还学过《与朱元思书》。

    第二个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人,曾任中书舍人。中书是官职名。在《梁书·文学传》中说他“年位尙轻,而任遇已重”,这位谢中书很有才华,曾当殿赋诗三十韵,二刻便就,文辞甚美,使得梁武帝反复欣赏观看,面对这样一位比陶弘景年少44岁的晚辈,陶弘景摒弃客套直抒胸臆的给他一封答书。

    “答”即回复、写给,这篇文章就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答谢中书书》是课标要求全文背诵的篇目,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全文吧!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同学们背的怎样呢?一定要准确流利地背诵全文!

    翻译全文和重点词语

    文言文一定要过翻译关。现在我们一起来温习全文翻译,请看大屏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复习完全文翻译,老师给同学们挑选出了重点词语,大家来检测一下:

    写出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季,季节;都(在《醉翁亭记》中“时”有相同的用法“山间之四时也”;《三峡》中也有同样的用法“春冬之时”)

    3)晓雾将:消散

    4)夕日欲:坠落

    5沉鳞竞跃:水中的鱼(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在《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也是借代,锦鳞也指美丽的鱼);争着

    6)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未复有能其奇者:(注意读音第四声)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层次美

    温习完本文的基础知识,我们来深入复习文本理解与鉴赏。我们先来梳理全文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品赏山水是古人一大雅事,一个共字正是写出了作者把谢中书当作能够谈论山水的有高雅情趣的朋友啊!作者首先以这样的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接着,作者具体描绘景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写总体风貌,“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四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朝夕,时间不同,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当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是作者发出的感慨,与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相照应,所以)最后,作者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通过刚才的梳理:

    小结:文章虽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就让我们再次诵读文章,一起感受它的层次美。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景物美

    分析完这篇文章的层次美,我们再来品读文章的景物美,有人称赞说:

    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描写景物,写出这样让人赞叹的美文呢?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抓住景物特征

    抓住了江南山林秀美的特征:高峰入云的磅礴气势相伴着清流见底的澄澈之美,写出了江南山高水净的秀美;四季常青的竹木映衬着五彩的山石,写出江南山林多彩的秀美;清晨猿的啼唤、鸟的鸣啭和傍晚鱼的欢腾,以动见静写出江南山林静谧的秀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仰观高峰入云到俯察清流见底,再到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最后又从清晨的猿鸟乱鸣写到傍晚的沉鳞竞跃,从仰观到俯视,从清晨到傍晚,次第井然,脉络贯通。

    3.调动多种感官

    从视觉出发,看到了五彩山石和青林翠竹,看到了日出雾散和太阳落山;从听觉出发,听到了穿越薄雾的猿鸟鸣叫。这样视听结合,有色有形有声,引起读者对绚烂山林的丰富联想与记忆。

    4.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字写出了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字写出了的状态,鱼儿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的气氛。这使得画面更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作者通过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方法,描绘了山高水净、绚丽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的江南山川之美。

    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带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当中重现那江南山林的秀美吧!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情感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陶弘景想借助这样的美景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来回想:

    写作背景: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由此可以看出陶弘景对于世俗的名利早已淡然,超然于物外的人生态度)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37岁退隐茅山,后在江南佳丽的山水中度过了44个春秋。本文为陶弘景晚年作品。(从这里又可以感受到他沉醉在山水之中,生命早已融入了自然的愉悦之情。再结合刚才我们对美景的品析,可以得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是:)

    作者通过描绘山川之美,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再请同学们思考,2.文章结尾句颇有深意,你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

    我们再次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

    康乐:谢灵运。他好游山水、善营园林、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他是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他还长于赋诗,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看完资料,我们重读最后一句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我们读出了三层含义: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作者认为自己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总结这篇短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

    小结: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今天我们有幸与陶弘景成为共赏美景的知音,就让我们再读课文,和他一起沉醉在这秀美的山水之中,享受这份闲适自得的情感美吧!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骈散结合美

    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我们一起来复习: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此可见骈文在句式和对仗、声韵和修辞上都有鲜明的特点,这篇文章具备骈文的特色,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1.句式:连用12四字句,句式整齐;讲究对仗:既有单句对仗,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也有“晓雾将歇”到“夕日欲颓”两个并列组句对仗。结尾三句话又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2.声韵:韵脚不明显却读起来韵律流畅,节奏感强。

    3.修辞:结尾句运用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典故。

    由此可见,本文没有完全被骈文的形式所束缚,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形式。有文章这样评价:

    本文清丽明净而富于含蕴,不受时文限制,与当时充斥在齐、梁文坛上那些繁缛浮艳、内容空虚的骈体文大异其趣,也与作者早年所写的《寻山志》《答虞中书书》等追求形似的作品迥然不同。

    山水小品美

    这篇文章还是用骈体写的山水小品文,山水小品文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山水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篇,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双璧。

    让我们一起诵读《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感受双璧的魅力吧!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读完这两篇文章,我们不禁感慨,平常实用的应用性文体——书信,在这里却成为了以描写为主的非功利的山水小品美文,书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得到了完美结合,六朝文人对文学美的自觉追求也让那个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他们以高超的笔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品。

    强化训练

    复习完了文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检测复习效果。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①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②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赞叹、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常伴林泉的志趣。(一点1分,共2分)

    2.比较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并回答问题。我们先诵读《记承天寺夜游》来回顾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从表达方式的运用上看,两文有什么共同点?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2. 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看,两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不同点:《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情感微妙而复杂,有月下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还有贬谪的悲凉与达观;《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飘飘欲仙的自得表露无疑,有沉醉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和长伴林泉的志趣。

      作业

      这节课复习完了,《答谢中书书》不愧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带给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熟背并默写《答谢中书书》的全文。

      2.做两道已有复习资料中关于本文的中考习题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