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一课一得”教学实践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100 话题
131 回帖
立项
2019-05-20
开题
2019-06-11
2019-09-15前
中期
2019-12-18
2019-12-30前
结题申请
2020-05-02
2020-05-16前
结题
  • 一课一得课题相关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游记单元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王晓敏/郑州市第八十八中学/150-3805-1806

    一、单元设计理念

    (一)单元教学重点

    1. 了解游记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和多样的风格。

    2. 抓住文章所写景物特点,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和思考。

    3.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二)单元简介

    本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情思。

    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景物各有特点:《壶口瀑布》雄浑壮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奇绝险远,《登勃朗峰》威严瑰奇,《一滴水经过丽江》纯净自然。写法也各具特色:《壶口瀑布》视角独特,写法典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大量呈现作者的身体感受。《登勃朗峰》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相结合,《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经历贯穿全文,叙述巧妙。但也有相通之处,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和思考。

    将这样几篇游记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刻板印象。

    (三)单元核心内容结构图

    篇目

    核心教学内容

    前后关联

    《壶口瀑布》

    1.本文是一篇典型游记,学习游记文体的三要素在本文的运用。

    2.分析并运用所至、所见与所感相结合的写法。

    1.部编版教材新加入了游记单元。之前算得上游记的多为文言文《小石潭记》《三峡》《与朱元思书》是已学过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未学过的。

    2.七年级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学习了写景角度和方法。

    3.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昆明的雨》写景抒情散文,学习了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的有机结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写景时观景主体强烈的“存在感”与写景的关系及表达效果

    《登勃朗峰》

    1.综合使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

    2.“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一滴水经过丽江》

    本文以“一滴水”贯穿全文的

    独特写作视角及妙处。

    (四)单元目标、学科素养、能力层级

    1.通读课文,通过游记的基本要素总结游记特点,分析并概括游记的写法和多样的风格。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层级:理解、分析综合

    2. 熟读课文,抓住文章所写景物特点,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和思考。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层级:理解、分析综合

    3.精读课文,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核心素养: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五)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关系解读

    篇目

    及对应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壶口瀑布》

    对应单元目标123

    1.通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理清作者的游踪。

    2.反复朗读,抓住景物特点及作者采用的观察角度,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感受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3.自主阅读34段,勾画拟人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删减,换词等方式比较阅读进行赏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对应单元目标12

    1.通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游踪。

    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的观景时主观体验的句子,并说出其与写景的关系。

    《登勃朗峰》

    对应单元目标123

    1.浏览课文,分别概述文章两部分的内容。

    2.细读登山见闻语段和描写车夫的语段,找出两段写法的不同及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3.自读课文,勾画文章中幽默的词句,并总结制造幽默效果的手法。

    《一滴水经过丽江》

    对应目标12

    1.浏览课文,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用第三人称,改写第3段或13段,比较与原文的不同,说出其表达效果。

     

    (六)以《壶口瀑布》为例分析课前预习和课后习题对目标设置的作用

    A.课前预习

    预习提示要点

    对应目标

    1.本文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奔腾,声震天地的胜景。初读课文,感受磅礴的气势

    1.通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理清作者的游踪。

    2.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语句。

    3.自主阅读34段,勾画拟人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删减,换词等方式比较阅读进行赏析。

     

    B.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要点

    对应目标

    一、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写了壶口瀑布的水后,为什么又写“  脚下的石”?

    1.通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理清作者的游踪。

    二、结合课文具体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独特的观察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枯水期以及其独特的景物特征。

    2.反复朗读,抓住景物特点及作者采用的观察角度,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感受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三、作者记述景象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表达感受的句子并说出你的理解。

    2.反复朗读,抓住景物特点及作者采用的观察角度,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感受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四、反复诵读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3.自主阅读34段,勾画拟人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删减,换词等方式比较阅读进行赏析。

    五、拓展阅读,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反复朗读,抓住景物特点及作者采用的观察角度,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感受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17.《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理清作者的游踪。

    2.反复朗读,抓住景物特点及作者采用的观察角度,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感受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3.自主阅读34段,勾画拟人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删减,换词等方式比较阅读进行赏析。

    课前预习:

    查阅“游记”文体知识,明确游记三要素。

    课中流程:

    目标导学一: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目标导学二:

    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目标导学三:

    自主阅读34段,勾画拟人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删减,换词等方式比较阅读进行赏析。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

    ”“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全文总结:本文作者用形象可感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课后作业: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游踪。

    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的观景时主观体验的句子,并说出其与写景的关系。

    课前预习: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07分,北纬33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课中过程:

    目标导学一: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

    3.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请说说其作用。

    例句: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全文总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课后作业:

    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适时加入自己的独特感受,200字左右。

    19.《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分别概述文章两部分的内容。

    2.细读登山见闻语段和描写车夫的语段,找出两段写法的不同及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3.自读课文,勾画文章中幽默的词句,并总结制造幽默效果的手法。

    课前预习:

    查阅作者资料: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课中过程:

    目标导学一: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

    所见所遇

    感慨

    上山

    徒步登山

     

     

    (16)

    勃朗峰美丽景色

    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

    雇车旅行

     

     

    (711)

    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

    幸运

    轻松愉快

    目标导学二:

    1.找出1-6段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说出语言的文体风格。

    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小结:1-6段散文笔法写景

    2. 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读第7—11自然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并说出语言的文体风格。

    明确: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

    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小结:7-11段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

    目标导学三:

    品读下面精彩幽默的句子,完成以下问题。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2)“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

    全文总结: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横生。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百万英镑》、《竞选州长》并写出200字的阅读感受。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用第三人称,改写第3段或13段,比较与原文的不同,说出其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查阅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2012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课中过程:

    目标导学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目标导学二:

    2.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丽江既是当地城市名称,也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在丽江中流淌,可穿越历史,纵贯疆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建筑,人物风情,等等。且构思新奇、视角独特,既能让人易于接受,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文总结: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丽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后作业:

    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个地方。

    例句:我到过北方的大草原,我想化作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