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32 话题
45 回帖
立项
2019-05-20
开题
2019-09-13
2019-09-15前
中期
2019-12-24
2019-12-30前
结题申请
2020-04-23
2020-05-16前
结题
  • 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郑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王越

    一、选题缘由

    (1)小学一年级阶段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一生当中极为重要的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要求、教育形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作息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幼儿园是保教合一的教育机构,幼儿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游戏、主题活动、故事等具体形式来实现的。而小学则不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学习就是以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学习形式,对儿童有了更多的任务和规则的要求,这就导致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教育环境,面临着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同伴、教师关系的微妙变化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是儿童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场重大变革,也可以说是个体在人生的初期面对的一次转折危机,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学习到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是适应以后学习生活所必须的,也是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

    一年级阶段作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过渡的开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奠基,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一年级学生处于两个发展阶段的过渡期,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中表明: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的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任务、冲突的解决。3到6岁的发展危机是主动对内疚,6到12岁的发展危机是勤奋对自卑。6岁是儿童发展危机的转折年龄,主要面对的事件就是入学。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学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并且逐渐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开始发展勤奋感,如果发展的不顺利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对学生未来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年级是初始阶段,能否很好的适应一年级的学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以及科学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与掌握带来影响。

    由于儿童早期成长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文化程度、抚养人、抚养方式、早期教育、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等差异,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家庭和幼儿园的联合塑造下、自发生长与外在培养的相互促进下,会使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知识在无限地增长,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学校的教育必定是高速度和高效能的,而那些没有做好入学准备,不能很好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的儿童,会因为起跑缓慢而成为学习中的落后者,更容易出现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竞争低龄化、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和“一二十岁定终身”的法则,已经注定这些“起跑缓慢”的孩子将会被无情地甩在后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关注孩子入学后的学校适应性问题,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于学习适应以及提升孩子的其他方面能力来说都至关重要,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更好的,更顺利的适应学校的新环境,作为一名学生的新角色,使其更加高效愉快的学习,享受学校生活给其带来的欢乐。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不容乐观

    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我国小学新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实中我们会观察到好多类似的孩子:刚入学就厌学,上课老管不住自己,磨蹭,不会听讲,不懂得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笨手笨脚,自理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经常哭哭啼啼。小学一年级教师也经常反映孩子不会听讲、坐不住、老跑神、特粗心、小马虎。在刚开学的一个月,一年级新生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和一个接一个的40分钟的课堂,新生心理忐忑不安。而很多家长在幼小衔接上也存在误区,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学龄前儿童在正式进入小学前,就已经接触到汉语拼音、简单的数学计算、英语等。致使儿童在刚刚入学时,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都会,所以在老师进行新授内容的讲解时,就上课不认真听讲,对作业马马虎虎完成,结果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到了三年级随着课程内容难度的加大,之前的知识储备用完了,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入学准备是为使学龄前儿童进入小学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而做的各方面准备。但是目前大多数家长,都将入学准备的内容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积累,相对忽视各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可以闭着眼睛流利地从1数到100,但是数不清楚教室里面有几个学生,会读某个字,但是不明白字的意思,不会用这个字。如何使孩子有尊严的开始其学习生涯,顺利的度过幼小衔接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家园合作: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也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热情接纳和对家长参与的信心。

    入学适应:

    入学适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笔者认为入学适应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入学适应就是小学新生在刚刚走进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一段时间内能否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在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积极调整自己的身心,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则,很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本文把入学适应分为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这一过渡阶段,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一年级阶段,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有义务帮助孩子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本研究的目标是探析帮助孩子更好入学适应的家园合作策略。

    (二)研究内容

        本论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梳理出关于入学适应的内涵。通过对郑州市S小学一年级为例,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9-11月)对小学生活的适应的整体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的各方面因素,进而寻求有效的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四、研究综述

    提高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策略研究

    ①家长方面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钱志亮(2008)在《好的生活习惯是高效率学习的前提》一文中提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入学适应性。他从早上起床和放学回家八步曲,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早餐,一周学习和活动安排,给孩子安排固定的学习地点,开学前一周停止家庭一切外出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虞永平(2015)在《揠苗助长式的“抢跑”不可取》一文中提到,入学准备的内容不是《小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而是《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内容,当前有一些家长看重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而忽视学习习惯、社会行为规则、良好的情感态度、顽强的意志力、稳定而多方面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早让幼儿接受知识教育,这种刚入学时的优势,会随着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殆尽。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幼儿有时间做幼儿,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就取消了孩子的游戏时光,杜绝超前教育。

    研究人员胡卫利(2011)探究家庭教育和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问题,最后指出:应从家庭角度提高儿童入学适应对策,即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入学适应的作用与地位;同时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经常与学校沟通互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②教师方面

       常源香(2005)认为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环境渲染、学科渗透、活动融入、家校配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因陌生感而产生的焦虑和不适应。刘新华(2012)认为可以采取团体辅导策略、家庭教育策略、教师辅导策略、沙盘游戏辅导策略,多途径多策略培养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

    张玲玉(2018)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扬州市Y小学一年级为例》中提到小学一年级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适当引进幼儿园教法,使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

    孔加(2015)在《城乡结合部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研究》中提到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形成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改革和完善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弱化考试评价的甄选选拔功能,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沙河口区玉华小学所开展的利用综合素质考评手册,通过多种方式记录孩子的成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教师要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零起点”教学。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这个校本课程亦称为新生课程,从一日常规入手,设计《我是小学生了》、《我们是怎样上课的》、《认识我的新朋友》、《逛逛我们的新校园》,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惯。李杜芳,吴建民(2014)在《从“小朋友”到“小学生”—北师大实验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教学革新记》中提到班主任为新生提供了一段“过渡时期”,将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学校、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定为第一周的教育教学主题。

    (3)学校方面

    刘怡倩(2016)在《小学生入学准备情况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中提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的学校环境可以给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从学校物质环境、心理环境、营造和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三个方面为抓手,阐述应该怎样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要做好“入学准备期工作”,学校要召开新生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以及入学准备期的要求,强调将学校教育带回家庭,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入学”成长,建立家校协同指导模式,给家长发放《新生入学手册》、温馨入学提示,学校还定期发放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然后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定期开展家长讲座和家长沙龙,给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

    李珊珊(2016)在《小学新生入学适应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中指出,班额过大导致教师在统筹兼顾全班学生时,无法因材施教,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所以小班化教学是老师翘首期盼的教学方式。小般额也便于教室座位的安排,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秧田式,可以采用更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马蹄式、圆形、V形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为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提供开放的物理环境。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幼小衔接是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做出努力的过程。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互相配合,经常沟通交流,增强衔接意识,家庭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工作,实现衔接的三方联动。李玉杰(2012)等研究员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衔接的五个“有”:衔接有度、衔接有据、衔接有序、衔接有法和衔接有效。

    、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材料,从不同材料中获得有用资料,通过对资料研究对事实进行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相关检索平台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分析,通过阅读文献,我进行了论文框架的初步建构,了解到目前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以及幼小衔接课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阅读文献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支持。

    为了更好的进行调查研究,除了使用问卷调查法,还使用访谈法,提前拟定访谈提纲,使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主要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教师、一年级学生家长,本次研究访谈小学生1名,小学教师3名,幼儿园教师1名,学生家长2名,访谈对象共7人。对小学生访谈,主要是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2个月之后,对小学生活的感觉如何,喜欢上小学吗。对小学教师访谈主要是了解,本班学生的适应情况如何,不适应情况有哪些表现,为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学校生活,预防和应对适应性问题,做过哪些努力。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主要是了解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做了哪些入学准备,入学这段时间以来,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角色的转化。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是了解大班阶段如何做好对幼儿学习品质、经验准备、科学入学等方面的培养。

    问卷调查法是利用控制式测量对研究问题实现度量,用数据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S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S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

    、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访谈和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中存在以下六个问题。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倾听是一项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大约50%的时间都在用于倾听。可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很大一部分孩子上课不会认真听讲,坐不住,老跑神。上课的时候听不了几句就开始走神,做小动作,外界的细微的干扰也会让其分心,听课常常是听一点,漏一片。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也常常听漏听错,有的儿童看上去很认真听讲的样子,但是其实眼神呆滞,思维早跑到九霄云外了。听课状态不好,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和内化老师所讲的知识,在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也会挫伤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45%的学生上课时会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并做出回答,只有39%的学生在上课时候,思维可以以紧跟老师思路,有36%的学生上课会集中精力听讲不做小动作。老师讲的好玩学生会全神贯注听课,不好玩学生就会想别的事情,还会打瞌睡,说明儿童在学习时专注程度还不是很好。整节课下来,老师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听课状态欠佳直接导致一年级新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在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挫伤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新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

    小学一年级新生仅仅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往往不会主动预习、复习,也不会进行课外阅读,老师给什么指令就做什么指令,不会按照自己内在的秩序感和节奏,自定步调,主动进行学习。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很大一部分是靠外在动机维持,是想取得老师和家长的嘉奖,而非是学习任务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只有29%的学生在没有大人督促的情况下会主动学习,有31%的学生学习时一坐到桌子前就能马上开始学习。在学习中遇到了困惑,也不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说明小学一年级新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儿童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就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将非常不利于他们未来自觉学习,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形成主动积极的性格。

    小学一年级新生坚持性不强

    小学一年级新生在面对较为容易的任务的时候,大部分可以坚持到底,但是如果中途遇到困难,需要付出努力才可以克服,学生就会表现出畏难情绪,和表现出想退缩的行为倾向,缺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性和韧劲。只有35%的儿童在遇到困难的问题,依然有耐心并能坚持到底,这影响了儿童的耐心和努力程度。只有34%的儿童在日常学习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有时候学生写作业的时候遇见不会的题目了,还会乱发脾气,发牢骚,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候还会急哭,有时候干脆就不写了,需要老师安慰一下,才继续写作业。这说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坚持性不强,这会对儿童的后继发展和终生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缺乏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性,做事情会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很难在未来激烈的竞争者取胜。常有一句话说:“胜利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坚持性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一年级新生缺乏独立学习的学习品质

    小学一年级新生不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很多时候完成家庭作业还需要家长的陪伴和督促,家长也反映自己每天完全被孩子的学习绑架,一年级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他们要不然不想写家庭作业,要不然写作业很磨蹭,花大量时间在家庭作业上,并且迟迟写不好。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往往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有49%的学生在没有别人督促,凭借自己的努力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将近一半学生基本上有独自完成某件事情的意识,不会给家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有23%的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说明儿童的独立学习品质还需要培养。

    小学一年级新生纪律性欠缺规范.

    小学一年级新生纪律性欠缺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遵守学校规范的意识,对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遵守,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些精力旺盛的男孩喜欢在课间追逐打闹,造成同伴之间的冲突,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喜欢交头接耳,随意走动离开位置,随意打断老师的话,哄闹、喊叫,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到课间休息时间,就频繁举手,或者不经老师同意就去卫生间。老师在一节课上要用很多的精力维持课堂纪律,影响了课堂进度,也干扰了其他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多一年级新生缺少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不能自觉遵守,更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即使部分学生对行为规范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出现不能很好的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入学之初,班主任会用大量的时间给一年级新生讲述这些行为规范,但是仍会存在不举手回答问题和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二是在游戏中会不遵守游戏规则,在与同学们玩游戏的时候,部分孩子出现耍赖、不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随意改动游戏规则的情况,导致游戏无法正常进行或同伴之间出现矛盾等,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只有39%的儿童会遵守课堂纪律,只有44%的儿童喜欢玩象棋、扑克牌等规则较为复杂的游戏。这说明儿童内在的秩序感和规则感建立的还不完善。

    小学一年级新生欠缺自主处理同伴冲突的能力

    有一小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在与同伴交往时不主动,不善于沟通交流,表现得不够活泼,也不喜欢主动亲近老师,见到学校老师也不主动问好,不经常和其他同学一起做游戏,只是独自玩或者只与某一同学玩。还有一些学生欠缺自主处理同伴冲突的能力。刚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当这些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们聚集在一起,心理难免会有落差和失落,也会发生打闹、碰撞的冲突,在和同伴发生打闹、碰撞的冲突的时候,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通过自己协商解决,一部分学生会显得束手无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求助于老师。只有38%的儿童会自主处理和同伴之间的冲突。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还不完全成熟,他们还不能较好地、独立地处理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和引导儿童正确处理冲突的能力。小学一年级中引起同伴冲突的现象主要有:争抢(玩具,角色,凳子)、不小心影响别人、受到妨碍、规则之争、打着玩等。对儿童同伴冲突的背后进行深层剖析,发现其成因有的是语言表达和动作能力发展的不同步,有的是不会分享,有的是不会使用礼貌用语,有的是本身有较强的攻击行为。冲突争执会带来消极破坏性结果,影响儿童本身及周围的人际环境,但同时它也能转化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推进器。解决争执时获得的经验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处理冲突争执的能力也是检测儿童社会化发展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存在的原因

    学生身心及个性发展特点的影响

    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发育的重要时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及儿童年龄特征影响,通常7岁的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发展的还不完善,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20分钟,超出这个时间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7岁的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点开始增多,开始喜欢自发性探索,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更加具备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小鬼大”。因此,7岁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干扰而分散,特别是对于枯燥内容缺乏兴趣,就会出现东张西望,走神现象。良好的专注力是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和自制力的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发展的也不完善,他们还不能抵抗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由于他们本阶段的年龄特征,他们本身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即使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自己也不一定能够时刻按照要求去做,因为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去规范自己。因此,一年级学生学习时专注力不高。

    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做出行为和思维的过程中,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经常占据主导的支配地位,他们还不会跳出自己主观情感的束缚,客观公正的判断、理解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比较冲动,所以经常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方面,因意见、看法不同而产生冲突和矛盾。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掌握丰富的社会交往的技巧和规则,比如“协商”“等待”“少数服从多数”“轮流”“婉转拒绝他人”这些规则,也没有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得想法和愿望得能力。

    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7岁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发展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发展水平,虽然比幼儿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在很多特定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中,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情大多受好奇心、兴趣、理解能力的限制,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退缩。一年级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善于向自己提出学习上的要求,经常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的坚持性差,往往没有百折不挠的韧性,不善于和困难做斗争,遇到困难会半途而废。

    学生的气质类型的影响。比如,自我效能感强,自信心强的孩子,愿意主动接受任务,情绪愉悦,积极性高,遇到困难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平时听话,顺从,成就感低的孩子,被动的接受任务,认为成人要做的事情应该做好,做不好会有内疚感,也会很好地完成任务。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能力范围内的任务,能够从一而终,很好的坚持完成,对于自己不感兴趣,又有点难度的活动,常常中途放弃,左顾右盼,借口“不好玩”很快离开。

    幼小衔接存在断层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之间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差异。刚刚上一年级的儿童,要面临生活状态、学习方式、人际关系、教育期待等一些列的重要转换,即从以游戏为主,学习为辅的学习环境,迅速过渡到有严格纪律要求,有明确学习任务的进行长时间专注学习的小学氛围。这样的转变让那些没有准备好的孩子措手不及,一时无法适应,随之带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具体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式的不同。幼儿园老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组织游戏化教学,让幼儿调动多感官来感知事物。动静交替,手脑结合,寓教于乐,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体验性。而小学老师在班级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授课,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方式以老师讲课为主导,以听书读写算为主要形式。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比较强,常常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幼儿园有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三者之间比重差不多。小学大部分以集体教学为主。

    师生关系的不同。幼儿园阶段,一个班3个老师,两教一保,保教结合,以保为主,幼儿园老师不仅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还要组织一日生活环节,幼儿园老师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链接点是全方位的。小学阶段,一个班很多个任课老师,除了班主任,基本上都是上课来下课走的状态,班主任也不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时刻陪伴在学生之间,小学老师跟学生的相处不会像幼儿园那样亲密依恋。

    教育期待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幼儿园阶段家长老师更关心的是孩子健康快乐茁壮成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皆教育,学习内容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生活技能教育,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而小学阶段,家长和教师追求的是更为功利的学业成绩,甚至视学业成绩为第一,孩子的兴趣特长、情绪感受、同伴关系成为次要关注点。小学也会进行评定分数、排名等量化的评价标准,小学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为主,周末也要去参加各种兴趣辅导班。

    纪律的要求不同。幼儿园不会非常严格对孩子的纪律进行培养,幼儿园的纪律相对小学来说还是松散,幼儿园每天只有2节教育活动,小班一节教育活动15分钟,中班一节教育活动20分钟,大班一节教育活动25分钟,孩子每天除了2节教育活动外,其余时间大部分在进行区角游戏活动,创造性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活动,这些活动大多动静交替,没有特别严格的纪律要求,幼儿园的课堂也会允许孩子上卫生间或者喝水。但是小学则不同,小学有非常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导致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纪律性欠缺规范,导致孩子行为规范方面的断层。

    很多幼儿园大班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儿童从中受到的教育效果甚微,没有培养儿童独立学习的品质。一种倾向是幼小衔接流于形式,纯粹走过场,就是带领孩子参观小学,一种倾向是盲目地迎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延长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对儿童进行小学一年级知识的传授,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有偏差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自身的修养水平、个性特征、教育观念、家庭亲子关系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入学适应性,现代通讯手段手机一方面加强了人们之间感情的联络,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一回到家便不离开手机,浏览朋友圈内容,试想孩子看到妈妈在玩手机看电视,没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形成高雅的文化环境,积极进取的生活环境,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就不高,对于作业也往往草草了事,不求甚解,更不想深入钻研,或者做一下课外拓展训练或者课外阅读。

    家长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子女的适应性产生巨大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必须遵循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原则,鲍姆林特曾提出过四种影响较大的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入学适应不良的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的教育方式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家庭成员尽量去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造成孩子自信心膨胀,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普遍不高,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有玻璃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放弃,不利于孩子坚持品质的培养。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家庭对学生的独立性缺乏常规的训练,在本次调查对象的人群里中,4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处于全家围绕一个孩子转的家庭环境中,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子,这些学生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一些列过度关爱的行为,助长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品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进行生硬的“填鸭式”教育,以武断、简单粗暴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经常限制孩子的行为,剥夺了孩子主动发展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主动学习的机会。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对于孩子的学习表现出很高的学业期望,要求孩子无条件的遵守关于学习的规则,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采取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家长往往将孩子的一些事情主动包揽下来,完全不顾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模式,急于强势指导,破坏孩子的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使孩子感到厌倦。孩子慢慢地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但往往结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没有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学习上往往浅尝辄止,只是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愿意思考和动脑。但是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自我服务、自我计划、自我决策等能力的培养,愿意倾听,愿意等待,以平和但又严谨的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成长,相对而言孩子的入学适应性水平比较高。

    父母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对儿童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学业发展、入学适应,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受教育水平高的家长,便会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儿童的发展,具有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妥善处理子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采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做好家庭教育。家长会意识到教给孩子带着走的能力比给孩子背不动的书包好,会主动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子女在进入到小学阶段,就能比较快的适应新环境。

    七、下一步研究计划

       1.课题深入阶段(2020年1——20205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得出小学生入学不适应的一些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现状提出家园合作的策略。

    2.课题的结题阶段(2020年5月)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