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22 话题
122 回帖
立项
2019-05-20
开题
2019-09-13
2019-09-15前
中期
2019-12-25
2019-12-30前
结题申请
2020-05-12
2020-05-16前
结题
  •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概况

    习作教学是小学高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阶段,记叙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高段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其实就是要会写记叙文。所以记叙文写作就成为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受到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的影响,现阶段小学高段记叙文写作存在一些问题:

    从教师来说:1、教学方式枯燥,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自主性;2、应试化的教学理念,为了取得高分,一味的让学生套用范文;3、教师自身对习作的不重视,无法充分挖掘习作教材,以至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4、不注重对写作的讲评,导致学生无法判断一篇优秀的作文是怎样的。

    从学生来说:1、写作兴趣不浓,为了应付而写作;2、不善于留心观察生活,缺乏素材积累,以至于内容平淡无奇、杂乱无章,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可读性;3、缺乏课外阅读,接触到的知识面仅限于课堂,以至造成没有东西可写;4、审题立意的能力不强,缺乏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因为新课改的实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习作是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语言组织能力和修辞能力的综合考察,所以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成为判断他们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判断标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仅需要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还需要严谨且层次分明的结构。所以对记叙文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课题前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019年4月起课题组成员就多次围绕着“开题”进行交流论证,并在活动的中,我们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了解到了存在的困难;也进一步理清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案,知道了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更科学合理、切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针对高段学生习作能力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科研专家指导下,结合语文老师的建议,进行了开题报告的讨论和课题论证报告,确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课题的研究目标

    1)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会收集素材,会通过观察生活和课外阅读获得素材。比如学习生活中参与的活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2)教会学生一篇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能保证在每次动笔前,心理有框架。小学的记叙文主要分为四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针对记事的文章基本的结构为:开头、起因、曲出去、折回来、扣题这五部分;写人的文章基本结构为:开篇、人物特征、印象一、印象二、结尾这五部分;写景文的基本结构为:开头、画框一、画框二、画框三、结尾这五部分:状物的文章基本结构为:开头、外观、生活趣事、结尾这四部分。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即如何把细节描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比如:神态描写要想刻画的传神要做到“写眉写脸多写眼,添上嘴巴神更显。”

    4)最终,要敢于动笔写、想写、爱写,并且写出优秀的作文。比如:结合课文内容多进行小练笔的训练,班级或学校举行活动多让学生谢谢感受等等。

    组织理论学习,更新课题组思想意识,夯实知识储备

    课题组老师成了读书小组,诚邀学校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经典书籍,通过读书打卡监督、研讨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给老师充电。我们课题组趁着这股东风,多次采用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有关小组合作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等理论书籍。针对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在集中学习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知识储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提高了理论水平,更新了思想观念,为后期的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针对调查分析,学习交流得出的结论,我们课题组认真研究解决方法,使课题迅速进入了研究阶段,开展了如下工作:

    1.每周进行一次课例研讨

    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探索习作教学实施策略,并在课堂上实践尝试,重在对自己在习作教学环节如何实施有效的策略,才能让孩子们更有兴趣的写自己的作文,课后授课老师能与听课老师结合教学设计再研讨,相互交流在习作教学方面的实践认识。同时针对自己在习作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交流,探讨中寻找解决办法。

    2.  积极参加区习作中心组组织的听评课活动

    在区习作中心组的习作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以此为契机,认真地参加了讲课、听课、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认真观察分析教师们的课堂调控方法,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修改、完善。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积极评价学生的习作,多肯定每一名学生的优点。

    于永正老师认为:“作文教学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要让每一名同学都能体验到习作的成功。”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要求自己要关注到每一名同学,特别是习作有困难的同学。哪怕他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开头、一处结尾、一处细节写得好都要给学生标注出来,在下面划上大大的波浪线,或者把某个词语圈出来。如同学这样写:“只见鸭妈妈焦躁不安地围着井口来回的转着,向井里接连不断地大声鸣叫着!”提升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树立习作的信心是关键,是前提。比如:学生的题目写得好我就把这些题目记下来,读给学生听,《你是我的信仰》、《父亲》、《第一次“长征”》、《爱的力量》等。比如:我会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摘抄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如学生的:“看,那个守门员,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双手带着手套,分腿弯腰,上身前倾。”“但是,他的母亲温柔地说:‘孩子,我吃过饭了。我把这点东西卖完就回去,别等妈了,赶紧休息,明天还要上课呢。”

    还比如:哪位学生写得好,我会让她到讲台上读自己的文章。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肯定。在把学生作文优点放大的同时,也要把他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来。多肯定每一名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兴趣的真正产生,并且要持久,就必须要让孩子们感到成功。

    2.提供展示平台,体会成功的快乐。

    除了在作文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之外,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其充分感受到习作带来的成功感尤为重要。于永正老师回忆自己上中学时写了一篇作文,老师批了一句话:“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心里兴奋得不得了,于是买来了稿纸,平生第一次一丝不苟地抄写,很小心地把装着稿纸的信封投入邮箱里,盼啊……盼啊……至今未发表。但是,老师的那句话激励了于老师一辈子。

    比如:写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把作文读给学生听。每一次练笔结束,我都会及时评改文章,让写的好的同学把自己的作文大声读给同学听。比如:把学生写的作文张贴到班级的宣传栏中,进行展示。课下我发现学生会主动地走到近前去看同学的作文。

    比如:把学生的作文往报纸专栏里投稿或者利用“管城教育信息网学生作品”专栏展示学生习作。

    3.让作文课上的有意思。

    于永正老师认为:“老师要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才能使学生爱上作文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课一定要使他们感到非常有意思。”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平时一写作文就是极其严肃的话题“我的老师”、“伟大的母爱”等。学生很难对作文有兴趣。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本学期我一直尝试着:让学生的习作话题贴近生活,让习作课堂更加有意思。以下是我的一次教学尝试:

    《关注小人物,关注小细节》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人和事。

    2.展开想象,关注细节,把内容写具体,写真实。

    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观察,抓住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传看照片,激发兴趣。

    师:我们周末布置了一项作业,到大街小巷、商店市场,拍下触动自己的一幕。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就关注到了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学生传阅照片。

    师:这位同学能够关注到生活中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提出表扬。下面我们展开想象,想一想照片背后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故事?

    二、仔细观察,关注细节。

    下面我们再次传阅图片。这次,每一组同学在看的时候,要有目的观察。第一组同学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衬托这位母亲的了不起。

    第二组同学仔细观察这位妈妈拿着的手机,想象她会和家人说些什么?通过语言描写刻画这位母亲。

    第三组同学仔细观察她的外貌、神态,想一想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怎样的面庞,怎样的双手,怎样的衣着?

    学生有目的的观察。

    三、展开想象,细致描写。

    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

    四、肯定优点,互相学习。

    环境描写:

    1.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的夜晚。暗夜渐渐织上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空中,北风抽打着她的脸颊。这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路上的行人都早早地回家了。在昏黄的路灯下,我突然注意到,在一个角落里一位母亲仍旧摆着小摊,是什么力量使她如此的坚强呢?那就是母爱。——黄佳科

    2.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北风呼呼地吹着,使人瑟瑟发抖。就在这寒冷的夜晚,一位母亲静静地守着她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她的水果摊。——李德莟

    外貌描写:

    1.我静静地望着她: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满头的银丝被寒风吹乱了,眼里布满了血丝。——王伟民

    2.在寒冷的夜晚,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旁站着一位穿着一件红色大棉袄的母亲,她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不停地跺着脚。——王浩宇

    语言描写:

    我听到她温柔地对孩子讲:“孩子,我吃过饭了,我把这点东西卖完就回家,别等妈了,赶紧睡觉,明儿还上学呢。”——王紫盈

    通过观察一张照片,引发学生想象习作,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写作提供自由自在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课本上那些冷冰冰的习作要求。

    4.要让练笔的形式生动起来。

    平时练笔都是写日记或者课堂作文,在中秋节三天假期里,我布置了这样一次练笔:“同学们,观察生活,无论是在自己家里,在超市、公园中,在等公交车的车站,还是在街头巷尾,旅游景区,用手机随时拍下美好的瞬间,把照片冲洗出来,粘贴在本子上。没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把报纸上那些精彩的图片剪下来。并在下面配上200字的介绍,把这件事讲清楚,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

    我想,通过这样更加的丰富的练笔形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勤观察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善于积累的习作习惯。

    我任教的是六年级语文,本学期我布置了一篇周记主题是:母爱,父爱。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自己的父母带自己去看病。我很感慨——学了六年语文,为什么学生对生活如此“麻木”?那天上课,我就给学生读了《背影》、《秋天的怀念》、《散步》、《第一次抱母亲》等文章,我告诉他们父母的爱绝不仅仅是“带自己看病”,希望他们细心去观察,去体味父母无言的爱。两天之后学生再次写这篇日记,有同学这样写到:“父爱是无声的,这无声的爱包裹了太多的付出,太多的辛劳。”还有的同学日记的题目是:《漂泊的母爱》、《游子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建议”中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所以我觉得学生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观察、思考、积累的习作习惯。

    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把“如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作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坚持写“生活小记录。”

    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学生的语言很生硬,就像一碗稀粥一样,文字和内心是两层皮,作文中少了真话、实话、心里话,太多空话、套话。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主角,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值得记录的人和事。

    学生之所以没有发现这些小事,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没有观察、思考的习惯,没有用心观察,也许一句感人的话语;也许饱含关爱的一个动作;也许令人感动的一个背影;也许迎霜绽放的一朵小花……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就一闪而过,脑海中空空如也,没有留下一点点生活的痕迹。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去写。写作文应该是: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妈妈冒雨带自己看病,要写这些高大上的事情才感人,而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能写呢?

    如果学生能从生活中挖掘可写的素材,那么写作文就不空洞了。所以我就鼓励学生“写生活小记录”,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触动自己心弦的人、事、物、景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我采取的方式是:利用课堂或者零碎时间或者家庭作业进行“生活小记录”。自己最近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读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都可以写,可以不写感受,只要把人和事讲清楚。学生静下心来只要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这样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会有畏难的情绪,有利于坚持下去,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勤观察,多思考。今天交上来的文字来看,学生还是能观察、思考的,只要我们能够引导好。并且我会选出了优秀的,在班里读,我发现: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很能触动同学的心,引起共鸣。并且让这些记录的同学有成就感,有了记录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想这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真善美,写作文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

    (三)培养学生读书积累的习惯,为习作奠定厚实的文字基础。

    1.坚持看新闻,写新闻,讲新闻。

    学生怕写作文,总不知道该去写什么,写来写去就是那几样,“自己生病,妈妈带自己看病”,“放学老师给自己讲题”……作文没有新鲜感,写作文就像咬骨头一样,索然无味。

    为了丰富学生的见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我让学生轮流“记新闻,读新闻”——回家看报纸,听广播,或者看视频,把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用自己的话记下来,第二天讲给学生听。

    学生记录了许多有价值的事情:

    刘力恒同学的《为别人的幸福让个道》。前天是星期天,快中午的时候,我和妈妈去买衣服。街上车水马龙,我们只好慢慢走。已经绿灯了但车辆仍旧排起了长队,大部分是结婚的婚车。我着急地说:“妈妈,咱们过去吧。都快中午了。”妈妈平静地说:“我们再等等,买衣服什么时候都可以买,但别人结婚一生才只有一次呀。让别人先过吧。”

    虽然我们很晚才回到家,但妈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

    何雨恒同学的《最美一跃》。12月6日下午,新乡一名男子酒后想跳河。为了阻止男子自杀,一村民脱掉棉袄健步跑到河边,毅然跳入冰冷刺骨的河中救人。那时的温度是零下5度,东北风四级,十分寒冷。

    虽然他们素不相识,虽然他只是一个农民,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平时,我也坚持引导学生多关注新闻。

    2.坚持课外阅读。

    于永正老师指出:“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在于一节作文课,而在于课外,在于阅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他们自己读书读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同学们课外的阅读。

    每节上语文课,或者利用零碎时间坚持给学生读书。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读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学期,我坚持给学生读了赵丽宏的《童年河》,金波的《感谢往事》,以及《爱的教育》这三本书。 我也坚持鼓励学生读经典书籍如:《城南旧事》、《呼兰河传》、《青铜葵花》、《草房子》、《丁香结》、《老人与海》等,每天中午都会利用午读专门让学生读课外书。同时,指导学生做好摘抄——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重点关注“写法”,看看书中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仿写?哪些语言表达值得记录?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我采用了一些奖励机制,比如:谁的摘抄做得好,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借书或者老师的书借给他。或者一周作业减免一次等。

    此外,我还采取了让学生给同学们读书的办法。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两位同学,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前10分钟,轮流走上讲台把自己读到的一些好的文字大声、有感情地读给学生听,分享自己的知识。对于基础姣好的同学,更要鼓励大量阅读,对于这些同学我尽量布置较少的抄写或者做卷子的作业,腾出时间让他们回家读书,每晚20分钟,家长检查、签名,或者在班级微信群里,把自己读到的好的文字,读给全班学生听。

    3.坚持背诵经典语段。

    学生在作文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贫乏,表达单薄、空洞。所以本学期我坚持让学生背诵积累经典语段,除了语文书中要求背诵的片段外,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歌、名言警句。每天利用早读时间,都要来读一读,背一背,不断复习巩固。比如名言警句,我们采取轮流抄写的方式,哪位同学的精彩,全班同学摘抄、背诵,并且把作者的名字改为这名学生的名字。

    此外,每讲一课,我都要求学生把这篇课文的精彩描写摘抄一遍,比如:《匆匆》的第二段,第四课《顶碗少年》的开头、结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除了背诵、抄写这些好词佳句外,能够把这些新鲜的语言材料用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每次学生写作我都要鼓励并提出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把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或者名言警句或者摘抄的好词佳句用在文章中,在评改的时候我也要着重评价这点,比如:崔益霄同学的:“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台下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意想不到”这个词语的使用;张怡梦同学引用的背诵的名言警句:“从这里我知道,一个人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在第一百另一次站起来”。

    (四)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还在于要勤于动笔。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除了完成课本中的八个单元的练笔之外,还要在课下不断练习,这样学生才能熟能生巧。

    1.引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

    日记不提过多要求,重在鼓励学生去关注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说心里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课题研究中我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

    写日记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一定要写自己观察到真心触动自己的小事情,小人物;一定要说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不会写可以抄写词语。写得好的日记要登台读给学生听。这样不断地鼓励、引导,我发现学生很会写。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不要在意字数的多少,贵在引导学生要有思考,有观察,要说心里话。并且要坚持以这个标准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日记,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如何,只要有观察,有思考,敢于说出心里话,就一定是篇好日记。同时,日记的批改一定要及时,每天早上课代表先把日记收上来,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快速浏览学生的日记,每天评出3篇日记,让学生读给大家听。除此之外,我还采取了这样的激励方式:每天评出写得较好的同学,每人积一分,写得最好的积两分,到每周五进行总结,积分排名前五名的学生,周末作业只写一篇周记,以此鼓励学生写好日记。

    2.做好课堂练笔,做到节节、课课有练笔。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每学习完一课,我都要在课堂或者课下,进行模仿练笔,可以是整篇,也可以只是一段的仿写。这样不断地尝试课文中的写作技法,学生渐渐地就会写了。

    五、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在课题研究中,虽然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问题一:如何激发后进生的习作兴趣。

    在平时的习作中发现后进生的习作兴趣不强。平时布置的周记、写话、练笔等形式的作业,这些学生不愿尝试去写,只想抄抄“词语盘点”。我要着重思考“如何激发后进生的习作兴趣”。

    问题二: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有时候不是语文午读,或者是自习课,有40%的学生不会主动阅读课外书。今后,我要把这个问题做为研究的重点,采取更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习作做好积累。

    问题三: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体悟生活。

    写生活小记录确实有助于学生观察生活、自然,但学生关注的“面”还太窄。比如:学生经常写清洁工或者自己的妈妈或者流浪者等,美丽的夕阳,静静的小河,快递员,社会新闻,一首歌曲,一部电影等等,这些我觉得学生都可以关注。今后,我要引导好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平常人,平常事,用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问题四:如何更好地进行说话练习。

    课前的说话练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确实有帮助,特别是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多说不仅可以增强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是紧紧说说“生活中的感动或者是报纸上的一些新闻人物、事件或者是夸一夸学生的进步”等,这样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不能唤起学生的内在潜力。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发更丰富、更生动的“说话资源”,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

    问题五:如何让习作课上的更加有趣。

    平时的习作课方式还是过于简单,方法还是过于死板,特别是后进生兴趣还是不够强烈,今后要在习作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

    问题六:如何更好地开发“课堂练笔”。

    课本是最好的习作范本,如何利用好一篇篇经典课文,充分挖掘文本的写作功能,今后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更好地研究挖掘的。

    总之,我们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寻求更合适的解决方法,找出更好的提升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