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矫正对策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150 话题
301 回帖
立项
2019-05-20
开题
2019-05-31
2019-09-15前
中期
2019-12-12
2019-12-30前
结题申请
2020-04-30
2020-05-16前
结题
  •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教育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绝对不仅仅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而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价值和作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业探究和案例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着最基础、最直接、最深远的作用,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源头作用,甚至影响到孩子整个人生的规划和进程。心理学家指出:健康、健全、亲密的家庭是保证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破裂、残缺、疏离的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健康发展受到干扰。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迅速、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正常家庭,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家庭格局被打破,产生了较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留守家庭以及特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处在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比起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各种诸如成绩下降、注意力减退、求知欲下降等学习方面的问题,同时,其性格、情绪和人格的发展也更容易受到压制或扭曲,其正常健康的成长也更容易受到阻碍。而这无疑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未来国家人才的培养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消极的负面作用。

    所谓的特殊家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留守家庭,即父母双方当前在外地上班、务工经商,成年累月不回家,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照顾的家庭。

    困难家庭,主要是三无人员,孤老残幼,以及因为主要劳动力死亡、残疾、生大病等偶然因素,使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经政府民政部门核准的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这类家庭父母没有什么固定收入,有些可能是残疾人,收入低,且平时多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教育。

    单亲家庭,即父母离异后,子女随一方生活或随其他亲属生活及丧偶再婚的家庭。

    2019年3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在巩义市芝田镇实验小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提纲、观察量表的形式进行初步调研,并通过深入家庭等多种形式来实际搜集信息,了解问题。统计出全校目前共有18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均有四至五名学生来自于特殊家庭,而据观察了解,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存在着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问题心理及行为。例如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习惯较差、情绪上自控力较弱、行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等。这些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问题家庭学生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他们也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带来辐射性影响。

    2019年4-5月,通过对我校全部五、六年级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发现52位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28位同学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倾向,从而把他们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从而发现特殊家庭学生不良心理倾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在对我校五、六年级238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对学习无兴趣的同学中,71%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可见特殊家庭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厌学心理。

    特殊家庭学生由于长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缺乏必要的精神陪伴和指引,以及学习上的指导、督促,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用心听讲,在学习上没有自控能力,应付各项学习任务,对学习成绩全然不放在心上。

    2、孤独心理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不喜欢和大家一起玩、常常有孤独感”的学生中,特殊家庭的学生比例约为61%

       持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学生不愿意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只愿意与他们经历相同或相似的同学交往,他们把自己内心紧紧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进行交往,他们内向、胆怯、离群,内心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

    3.   消极心理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情绪悲观、自感前途无望、人生无趣的同学中,67%的同学来自特殊家庭。

      持有消极心理倾向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忧虑、消极悲观,对前途信心不足,常怀疑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苦恼的境地。

    4.   逆反心理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对家长和老师持有敌对态度,常与教育者  “顶撞、对着干”的群体中,65%的学生来自特殊家庭。

      持有逆反心理倾向的学生粗暴、多疑、怪癖、偏执,他们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思想教育蔑视对抗,他们往往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行为来发泄他们内心的不满与怨恨。

      在随后开展的深入调查研究中,我们近距离接触具有不良心理倾向的28名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在校表现,从而初步总结出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心理倾向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一)不正常的家庭结构给孩子心理蒙上了阴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涌现出各种形式的特殊家庭。处在这些家庭的孩子,过早地感觉到家庭成员内部的不和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家庭与大多数同龄人家庭结构的不同。他们或从小面对的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或从小感觉到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漠视、忽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护,内心长期处于一种“缺爱”的状态中。不正常的家庭结构给他们稚嫩的内心投下浓重的阴影,从这些家庭走出的孩子或内向自卑、自我封闭;或暴躁易怒、叛逆心理严重。他们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和人交流,甚至道德品质有一定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特殊家庭的父母也承担着较重的心理压力,夫妻关系的紧张、抚养教育孩子的诸多困难也在时时折磨、困扰着他们。重压之下,他们往往对孩子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轻则骂,重则打,从未想过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还有一部分家长自觉愧对孩子,因而对孩子一味溺爱纵容,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但同样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没有让孩子们从感情上真正接受他们。总之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们各种不良心理随之而生。

    二、学校原因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另一主阵地。但部分学校只重教育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更无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政教处只抓所谓违反校规校纪的“大案、要案”,无暇顾及那些只危害自身而不触犯学校纪律的具有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

    教师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再加上自身工作压力,花费很大精力提高教育质量,只教书不育人,忽视了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他们没有给这部分具有不良心理倾向的特殊家庭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同时部分教师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缺乏做好德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往往对这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带有一定偏见,他们排斥这部分学生,不愿意和他们交往。

    种种原因,加快了特殊家庭学生不良心理倾向的形成。

    三、社会原因

      社会媒体、舆论、网络的不良诱导使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追求一些虚无、不切实际的目标,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亲情的陪护,他们更容易沉迷网络,受到不良舆论导向的诱导。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对特殊家庭的帮扶力度不够,这些原因有再次加剧了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保证,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不但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行为疏导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