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教职员工水平参差,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是不争现实。教育部门推行“寄宿制工程”的初衷,正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保证广大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及少年能够正常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国内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成农村学校主体。在巩义市的农村初中中,也普遍采用了寄宿制的方式办学。
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固然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但也实实在在的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寄宿制条件下的中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学校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由于超长时间的接触,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甚至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这种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