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
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平台欢迎您! 全部课题登录

课题名称:家乡研学促进“红色基因”柔性化融入中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积分标准及内容要求操作手册
5 成员
248 话题
0 回帖
立项
2024-08-21
开题
2024-08-25
2024-09-14前
中期
2024-11-19
2025-01-10前
结题申请
2025-05-14前
结题
课题信息
  • 基本信息
  • 研究背景
  • 研究基础
  • 课题名称:家乡研学促进“红色基因”柔性化融入中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 关键词:“家乡研学”、“红色基因”、“柔性化融入”、“中学生德育”

  • 课题级别: 一般课题

    立项编号:2024-ZJKYB-X03-132

  • 立项单位:郑州市二七区实验中学

    负责人:张玲玲

  •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强调: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学业压力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课本知识多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呈现,使学生感觉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常常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反馈在作业本上,容易使其产生一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无关的错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德育教育是一所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问题层出不穷,学生身上的“红色基因”大多来源于口头说教,这种德育更像是被动的“硬塞”。
    为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扭转德育教育被动局面,避免远距离研学的局限性,家乡红色研学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它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增长其见识,而且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课题在厘清课题研究问题相关概念,捋顺研究流程,整合家乡红色研学资源的基础上,以本地红色研学基地为依托,借助短途和体验式、情景化的研学优势,组织学生对家乡红色精神进行研学,积极探索创新性、柔性化研学育人新途径,以求改良本土化、可复制的德育样态

  • (一)专业引领:校科研处配备有专业的科研专家,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指导。与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导师保持长期学习交流,使我们通过教学相长走教学即科研之路。
    (二)研究团队:主持人多次主持和参加省、市、区级课题,从教9年不断钻研教学教研,是科研方面的专家里手。参与课题的老师们,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科研,在科研上有个人的独特经验,参与研究的教师年龄层次拉开的比较大,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有充满锐气和创造性的年轻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原则,不设权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决策,共同参与课题的管理。
    (三)管理经验:我们曾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对课题管理机制与课题协作、课程工作开展与教师专业需求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四)理论基础:课题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在此前本学科组已承担省级课题的研究,所以前期积累比较到位。
    (五)技术支持:集多方之力,我们已搜集并制定实施了几套红色研学活动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六)经费问题:五位教师同属一个学校,我们利用教科研时间和网上教研备课的方式开展研究,因此不需要额外的经费,因此经费上没有问题

课题论证
  • 研究目标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研究计划
  • 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论证课题实施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对研学、红色教育、软德育等相关主题文献资料进行的搜集和阅读,了解当前的研究状态,发现中学生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明确研究的价值性和计划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并论证本课题在切实解决教师日常德育工作痛点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2.整合红色研学资源,生成科学、柔和的系列德育活动。
    河南省革命基地资源充足,课题组成员需分工协作,对旅游资源分类整合。针对德育教育的重点方向制定适合的育人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新方式,并研讨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3.实施并优化德育活动计划,研讨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施效能。
    前期方案为活动后续实施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导。德育活动中让学生自然地发现革命精神品质的显性体现和隐性存在,引发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主动吸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并记录不合理、不科学的活动安排,活动结束后紧密观察学生品德行为变化,并及时发现学生新的认知行为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协商研讨,针对当前的活动堵点和新的行为问题,对方案进行预设性、合理化调整,进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施效能,以求梳理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德育路径。

  • (一)厘清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准确把握研究方向。
    本课题中需对“研学”、“红色基因”“柔性化融入”“德育”有明确的把握,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捋清研究流程,形成完整的研究模式。
    以课题研究问题为导向,聚焦“家乡研学”、“红色基因”等关键词,集专家和研究小组之力,初步探索一条规范的技术路径并在实际研究中不断优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
    (三)整合家乡红色研学资源,形成德育教育研学路线。
    红色研学式德育活动需要经过详细计划,并亲自到研学基地进行调研,进而分析出可行性报告,最终实施研学计划,反思研学设计的不足并不断优化。
    (四)打破刚性化的中学德育形式,探索创新性、柔性化研学育人新途径。
    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上的薄弱区,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分类和规整,开展实地实践研学活动,以期形成润物无声的德育范式,凝练出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共同体
    (五)借力STEM 教育框架,优化红色研学德育路径。
    STEM 教育的突出特点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        (六)积累优秀德育案例,改良本土化、可复制的德育样态。
    通过对育人案例和成果的不断积累和归档,最终整合出一系列定制化、功能化的育人策略,

  •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结合家乡红色研学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探索如何改进柔性化德育活动方式,提高德育渗透程度,不断总结有效的德育策略。
    在行动研究中,除采用传统的 “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外,还大力提倡“叙事研究”和“反思研究”,加强“德育活动即研究”的课题意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研究法:对各种德育活动的案例和片断进行讨论,不断总结优化。课题组成员选择合适的研学内容多次研讨,并在全校不同年级的德育或思政教学活动中尝试,集集体的智慧,改善德育工作的刚性特征,不断提高德育的柔和性和有效性,总结出有效的红色研学德育模式。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资料的积累和分析,进行总结提炼升华,最终归纳成文。
    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翻阅大量有关期刊、书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筛选并消化,力图有所创新。
    调查法: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座谈等调查,并做出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观察法:借助观察量表,发现并分析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效改良。

  • (一)准备阶段。(2024年03月至2024年06月)
    成立课题指导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课题的实施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确定好课题实践的重点等。
    (二)实施阶段。(2024年06月至2024年11月)
    (1)2023年06月至2024年08月
    依据主题,对河南各地红色研学基地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具体可行的研学路线和实施方案,以家乡红色研学基地为载体,一个年级为单位,创设有效的德育环境并进行初步的探索。
    (2)2024年08月至2024年11月
    ①研讨家乡红色研学活动,开展柔性化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②达成家乡红色研学德育模式并推至全年级进行实践,坚持日常记录,总结经验得失,通过对育人效果的观察进行研学安排模型的修正。推出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中期报告。
    (三)总结阶段。(2024年12月至2025年03月)
    (1)整理实践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优秀家乡红色研学路线设计、优秀德育案例系列等工作,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
    (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4)召开课题总结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课题概况
课题负责人:
张玲玲
课题成员:
李博洋
蒋邈
李露
李雅琪